“学而时习之”何解?

Posted on Thu 26 October 2017 in 国学 • 1 min read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我们小时从课文上学到的解释是“学习并时常复习”,这个解释有其科学依据:

遗忘曲线 —— 记忆过程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平时的记忆的过程是: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再经过进一步强化后成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有长有短,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长时记忆就会继续保持下去。

明清御用的朱熹注:

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朱熹虽没有直接解释时习,但说时习的效果是“所学者熟”,如书读百遍,书自然就熟了,故其义自见,“时时习”可认为就是指时时复习,朱熹的注和上面的解释一致。若取“复习”之意,则“习”就是学,“复习”也就是学习,只不过是再学习。

钱穆《论语新解》:

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人之为学,当日复日,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欣畅吗?

“习”,字典上的字面意思本指“鸟不断练飞”,钱穆也做了详细的解释,后面虽用了“时时反复习之”做白话文试译,但白话不够白,没有给出明确的现代文解释,试译中倒是包含了“复习”二字,但其意应更倾向于“反复练习”而不是复习,“习”取了“鸟练飞”的练习之意,“习”不再是学而已是学的一种升级。

无论是读书学习而后不断的复习,还是学弹钢琴等而后不断的练习,我们通常不堪其苦“不亦苦乎”,这点大家都深有体会。以上这两种解释都没办法解释后半句“不亦说乎”,我个人更倾向于将“习”的“练习”之意再升华,取“实践”之意,不靠谱的百度百科该词条中不知道引用了谁的一段解析倒很到位:

孔子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中,要表达一种境界的提升,一种行为的变化,恰恰要强调“学”与“习”的差异性!那么,从“学”到“习”的过程,隐含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思想到行为的一种归依。这才是孔子要表达的真正思想内核!在那个还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这一哲学概念的时代,孔子能用什么词汇来表达出自己对这一真理的领悟呢?既要体现出“实践”的含义,又要与学习到的东西有关,除了“习”,他还有别的选择吗?“小鸟反复试飞”这种意境,难道不是他最好的选择吗?可见,在这里,“习”字最佳的解释就是“实践和试验”!

只有学到的能用得上,才能体现学习的价值,在实践中体验成就感;“学以致用”才是孔子提倡学习的根源和出发点。学习者能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能不快乐吗?!在实践中验证并丰富对真理的领悟,能不快乐吗?在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学、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能不快乐吗?这才是孔子“乐”的真谛!

只有学而假以时日实践之,在学到的理论指导下,学以致用不断的实践并最终取得成功,才能掌握所学,以得到知,完成知与行的合二为一,才能真的“不亦说乎”。

还有一种更不常见的解释,将“习”解释为“习惯”,“学习而假以时日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意虽不靠谱指数最高,但我倒挺喜欢这个解释,我在成功的习惯中提到我已养成中午固定要阅读学习一段时间的习惯,的确已“不亦乐乎”。

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这句话的时候到底是何意?今人已无从得知,但这不妨碍我们从这几个朴实的字中,按自己的理解汲取到自己想要的营养,学而偶有所得。